关灯
护眼
大
中
小
生命的灯塔(1)
生命的灯塔
作者
张庆海
梅的身体光滑而细腻,是女人中的极品。她的脸有三四处青春痘留下的小坑坑,还有些黑,但身体洁白无暇。就像过去老人们说的‘歪瓜裂枣’,看着外观似乎丑,吃起来却是美味甘甜。梅是地下的黄金,而我挖出了她。
“你会娶我吗?”梅盯盯地望着我,一丝忧怨,一丝悲凉,一丝热烈。她明知道不能却还是要这样问。
我深情地望着她,一丝苦涩,一丝无奈。她父亲无论如何不会让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一个穷光蛋。
我并不回答,只是望着她,一动不动地望着她。梅在忙碌的时候,我常常长久地望着她的身影。我愿意永远地望着她,那是我的幸福。梅有时候也会发现我盯着她看,便朝我笑笑:“你神经啊。”并不停下手里的活。
一天下午,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父亲病了。我的心咯噔一下。母亲很少给我打电话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大概怕影响我的生活吧。所以,她每次来电话一定有事,而且通常是大事。果然,母亲又说:“你能不能回来一趟。你爸住院了。”我一下子意识到父亲病得不轻。否则,凡是自已能顶得住的事,母亲从不给子女说。
我毫不犹豫,故作轻松道:“行,明天我就回去。”怕她着急,又说了几句安慰话。
放下电话,我立马向主管请了假,他冷冷斜视我,嘴角不屑地翘了翘,一句话不说,将手里的杂志向桌上一摔。我才不管他呢,转身就走。
这是父亲最需要我的时候,就像我当年那样地需要他一样。小孩子时肠胃不好的缘故吧,我常常半夜里大便,乡下又没有屋里的厕所,只好到房前自留地。我一个人是绝对不敢出去的,乡下没有路灯,漆黑漆黑的。我就喊爸,他准会披上大衣,打着哈欠,陪着我,我的心才踏实,不为周围的风吹草动而惊惧。盛夏时半夜里玉米咯吱吱生长,我一点都不害怕。
父亲病得一定很重,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。
我给梅打了电话,一边说一边抹眼泪,像个受委屈的孩子。在梅的面前,我总能将自己放松得彻彻底底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而梅像无边的大海,承载着我,包容着我。
梅说:“行,快去吧。千万照顾好自己,别累垮了,连累了别人。”又说:“用钱的话,给我打个电话。”
父亲得的是急性肾炎,高烧不退。他脸色苍白,眼睛始终闭着,我进去时,努力睁开,无神地瞅瞅我,又闭紧了,嘴里发出低低的呻吟。
我心一酸,眼泪又要流出来,怕父亲看见,赶紧用衣袖拭干。父亲当年是那样结实健壮,病床上躺着的小老头是当年陪我拉屎的爸爸吗。
父亲插着导尿管,十几分钟就要接一次尿,速度要快,不然就弄湿了裤子和被子。
一开始笨手笨脚的,我全神贯注,很快就相当熟练了,比姐姐还快。
父亲有时候要翻身或者想坐一会儿,他浑身无力,病体沉重,几乎全部重量压在我的小臂上,我吃力地把他扶起来,姐姐身体有病,是万万做不来的,母亲七十几岁的年纪,就更不用说了。连熬了两天两夜,只能偶尔打个盹。半夜里,迷迷糊糊似睡非睡,忽然觉得一群人拚命拉我,下意识从床上跳下地,脚麻麻地,一下子就跪了下去动弹不得。只见父亲冲我喊:“快,尿,尿!”
我说“好,来了。”脚却挪不了窝。还好,手够到床边了,用力将身体提过去靠近父亲,另一只手拿过床边尿壶,赶紧给父亲接尿,还是慢了些,弄脏了衬裤,床并没有潮。脚和腿这才有了知觉,慢慢地站起来。
父亲心疼地看着我,嘴唇哆嗦道:“慢着点儿啊。儿子。”
我假装没事似的摆摆手,又冲他笑笑,叫他不要担心。
第三天熬不下去了,弟弟替我的班,回去睡了整整下午,晚上我又去了,我一定尽我的全力。我不想在将来某一天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感到太多遗憾。人始终要离开这个世界的,我们是世间的过客,亲人也不例外,有些人将老人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,这倒也不算是坏事,而我宁愿生前尽我所能让他们生活得安享,至于身后之事,就算简简单单也会心安理得。
父亲吃的很少,一般是一碗小米粥,或小碴粥,很少吃大米饭馒头之类,菜只吃几口咸菜,或者干脆不吃。姐姐从家拿来电热杯,医院严格规定不允许用的,我还是偷偷给父亲煮粥。
父亲常常两三个小时昏睡,很少下地,更不用说活动了,被子盖上双层还觉得冷。他的烧还没有退,我焦急地望着他。父亲真的老了,长长的胡子有几天没刮了,白花花的,脑瓜顶秃秃的,只在周围还剩下些黑白相间的头发守护着。
梅天天打来电话,有时一天打四五个。梅的话像春天的甘露,觉得心里无比的甜,她的雨露始终能浇灌我的心尖上,那样地让我受用,我愿意一生一世听她说话,永不厌倦。
实在太乏了,有时候接梅的电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,或者当的一声电话掉落在地上,电话里传来梅焦急的“喂喂”声,或者她没有发觉,仍自顾说着什么,我已经不知道了。
梅的父亲是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,身价十几亿,是本地赫赫有名的大财主。家里姐妹三个,姐姐和妹妹已经出嫁了,唯有她,二十九岁了,仍闺于家里,父亲很为她的婚事着急,用梅的话说介绍的对象足可以装满几十辆卡车,几乎都是些有头有脸人物的子女,可她偏偏一个都没看上。说他们没有一人对她的好发自于内心,或多或少冲着她爸爸的财产和地位。
我们的相识既不轰轰烈烈,更谈不上浪漫,纯粹是一种巧合,而且巧合得有些离谱,甚至有人说是我设的一个局,真叫人啼笑皆非。也难怪有人如此想,市场经济使得原本那么多憨厚之人变得脑瓜灵光剔透,想事情更是千奇百怪。
人,奇怪的动物。有些人相处几十年,仍猜不透对方心思,就是有些过了几十年的老夫妻亦是如此,而有的人相处几天,甚至几小时,好像已相识了几十年,对方的一颦一笑,一个眼神,甚至一个小动作,你就会明白他的心思。这是不是前世的缘分呢?我不知道。
从农村长大的缘故吧,来城里工作后,仍喜欢游山玩水,没有多少钱,不能外出旅游,就常常去公园散步或是爬山。青山绿水不但洗去一身疲惫,似乎内心角落的污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。
沿着湖边走,痴痴凝望波光粼粼的湖水,那下面似乎隐藏着某些巨大的阴谋,让我琢磨不透。岸边的杨柳悠闲地荡起柳条,像玩耍的孩子们。
迎面来了一位姑娘,与这美丽的大自然倒有几分不协调,人长得倒不丑,只可惜是个残疾人,拄着棍,一瘸一拐的,年纪轻轻的,真可怜。残疾人多半自尊心极强。据说某地有人嘲笑几个哑巴,说了许多嘲弄的话,以为人家听不见,谁料其中有位哑巴观其口型猜出其意,群哑攻之,愣把那人打成重伤。残疾人的苦痛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理解,肉体的折磨,生活的不便和压力,心里总会或多或少变形。
只远远看她几眼,路过身边时便不再朝她看了,怕伤她自尊心。
一位老者慢慢游过我的眼前,望着冰冷的湖水,很敬佩他的体质。虽说不是伏天,湖里早有人游泳。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不许野游,有些人不听邪,特别是些老人,顽固得很,一年四季里,总有人冒险玩水。
我饶有兴致望着,忽听得身后咯吱一响,回头看时,见那姑娘坐在地上,兀自气恼地将手里的半截木棍撇开,嘴里骂些什么。我身后是座土丘,周围许多灌木丛,中间围着几棵秋木之类的树,我叫不出准确的名字。那些游泳的,常在此更换衣服。走过去,寻了根拇指粗的树衩,用力掰了下来,撸去褥枝,走过去递给那残疾姑娘。姑娘惊异而感激地望着我,刚要说什么,我已转身离开了。我可不想听那句‘谢谢’。我不想我的举手之劳让人家有负担,更不想什么英雄救美之类的天方夜谭。帮助就是帮助,不图任何回报。树虽说受了点伤,还不算致命,我想如果它明白,也会心甘情愿的。
肚子有些饿了,绕过湖,穿过两座拱桥,准备回去了,晚上打算炒盘土豆片,再来一瓶啤酒,一个人小酌一番。今日的心情实在轻松加愉快。
快到公园门口时,一眼看见树荫下的木凳上坐着刚才那位残疾姑娘。不想让她认出我,准备快些走过去,正门右手不远就是23路车站了。
“大哥。”她还是认出我了。
朝她挥挥手,意思叫她不用感谢,我仍然没有放慢脚步。
“大哥。”
我只好站住,算了,就让她把谢谢二字讲出来吧。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也许是被帮助人的心理需要吧。
“大哥,能不能借你的电话用一下?我想给家里打个电话,手机忘在家里了。”
哦,是这事啊。我把自己的电话递给她。电话实在太破了,用了七八年了,按键上的数字模模糊糊早看不清了。她同家里说了什么我不知道,也不想听。
“谢谢你的木棍。”递给我电话时,她望着我,清澈的双眸真像湖里的水。
我连忙摆摆手,说:“不用谢,其实根本没做什么。”
肚子实在有些饿了,想赶快回家。那姑娘却说:“大哥,你能不能帮我打辆出租车?”
哦,我想她大概累了吧。我说:“行,走,那边公交车站出租车多。哎,肢体残疾人步履之艰只有他们自己明白。
打开车门,她吃力地爬进去,鼻尖上冒出细细的汗珠,她有些不好意思,忽然又想起什么,说:“木棍,木棍,把那木棍给我。”
我拾起递给她,她朝我笑笑,我也笑了,又看见那双眼,一对清澈如湖水的眼。
她就是我的梅。
繁忙的工作,生活的琐碎,很快忘掉了残疾姑娘。直到有一天,接了一个电话,是个陌生女孩子。
我一头雾水。电视节目常常报道电话诈骗之事屡见不鲜,平日里保险公司,售楼小姐的促销骚扰电话更是令人不胜其烦,就想挂了。
“大哥,你不记得我了吗?”
“你……,我不认识啊。拨错号了吧。”
“怎么会呢,你那天给我一根木棍……”
木棍!我一下子想起残疾姑娘,吃惊道:“是你啊,可,你怎么会有我电话号码?”
“咯咯……”她笑起来,说:“你忘啦,那天借你电话给家里打过电话。”
我恍然大悟。
作者
张庆海
梅的身体光滑而细腻,是女人中的极品。她的脸有三四处青春痘留下的小坑坑,还有些黑,但身体洁白无暇。就像过去老人们说的‘歪瓜裂枣’,看着外观似乎丑,吃起来却是美味甘甜。梅是地下的黄金,而我挖出了她。
“你会娶我吗?”梅盯盯地望着我,一丝忧怨,一丝悲凉,一丝热烈。她明知道不能却还是要这样问。
我深情地望着她,一丝苦涩,一丝无奈。她父亲无论如何不会让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一个穷光蛋。
我并不回答,只是望着她,一动不动地望着她。梅在忙碌的时候,我常常长久地望着她的身影。我愿意永远地望着她,那是我的幸福。梅有时候也会发现我盯着她看,便朝我笑笑:“你神经啊。”并不停下手里的活。
一天下午,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父亲病了。我的心咯噔一下。母亲很少给我打电话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大概怕影响我的生活吧。所以,她每次来电话一定有事,而且通常是大事。果然,母亲又说:“你能不能回来一趟。你爸住院了。”我一下子意识到父亲病得不轻。否则,凡是自已能顶得住的事,母亲从不给子女说。
我毫不犹豫,故作轻松道:“行,明天我就回去。”怕她着急,又说了几句安慰话。
放下电话,我立马向主管请了假,他冷冷斜视我,嘴角不屑地翘了翘,一句话不说,将手里的杂志向桌上一摔。我才不管他呢,转身就走。
这是父亲最需要我的时候,就像我当年那样地需要他一样。小孩子时肠胃不好的缘故吧,我常常半夜里大便,乡下又没有屋里的厕所,只好到房前自留地。我一个人是绝对不敢出去的,乡下没有路灯,漆黑漆黑的。我就喊爸,他准会披上大衣,打着哈欠,陪着我,我的心才踏实,不为周围的风吹草动而惊惧。盛夏时半夜里玉米咯吱吱生长,我一点都不害怕。
父亲病得一定很重,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。
我给梅打了电话,一边说一边抹眼泪,像个受委屈的孩子。在梅的面前,我总能将自己放松得彻彻底底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,而梅像无边的大海,承载着我,包容着我。
梅说:“行,快去吧。千万照顾好自己,别累垮了,连累了别人。”又说:“用钱的话,给我打个电话。”
父亲得的是急性肾炎,高烧不退。他脸色苍白,眼睛始终闭着,我进去时,努力睁开,无神地瞅瞅我,又闭紧了,嘴里发出低低的呻吟。
我心一酸,眼泪又要流出来,怕父亲看见,赶紧用衣袖拭干。父亲当年是那样结实健壮,病床上躺着的小老头是当年陪我拉屎的爸爸吗。
父亲插着导尿管,十几分钟就要接一次尿,速度要快,不然就弄湿了裤子和被子。
一开始笨手笨脚的,我全神贯注,很快就相当熟练了,比姐姐还快。
父亲有时候要翻身或者想坐一会儿,他浑身无力,病体沉重,几乎全部重量压在我的小臂上,我吃力地把他扶起来,姐姐身体有病,是万万做不来的,母亲七十几岁的年纪,就更不用说了。连熬了两天两夜,只能偶尔打个盹。半夜里,迷迷糊糊似睡非睡,忽然觉得一群人拚命拉我,下意识从床上跳下地,脚麻麻地,一下子就跪了下去动弹不得。只见父亲冲我喊:“快,尿,尿!”
我说“好,来了。”脚却挪不了窝。还好,手够到床边了,用力将身体提过去靠近父亲,另一只手拿过床边尿壶,赶紧给父亲接尿,还是慢了些,弄脏了衬裤,床并没有潮。脚和腿这才有了知觉,慢慢地站起来。
父亲心疼地看着我,嘴唇哆嗦道:“慢着点儿啊。儿子。”
我假装没事似的摆摆手,又冲他笑笑,叫他不要担心。
第三天熬不下去了,弟弟替我的班,回去睡了整整下午,晚上我又去了,我一定尽我的全力。我不想在将来某一天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感到太多遗憾。人始终要离开这个世界的,我们是世间的过客,亲人也不例外,有些人将老人的丧事办得风风光光,这倒也不算是坏事,而我宁愿生前尽我所能让他们生活得安享,至于身后之事,就算简简单单也会心安理得。
父亲吃的很少,一般是一碗小米粥,或小碴粥,很少吃大米饭馒头之类,菜只吃几口咸菜,或者干脆不吃。姐姐从家拿来电热杯,医院严格规定不允许用的,我还是偷偷给父亲煮粥。
父亲常常两三个小时昏睡,很少下地,更不用说活动了,被子盖上双层还觉得冷。他的烧还没有退,我焦急地望着他。父亲真的老了,长长的胡子有几天没刮了,白花花的,脑瓜顶秃秃的,只在周围还剩下些黑白相间的头发守护着。
梅天天打来电话,有时一天打四五个。梅的话像春天的甘露,觉得心里无比的甜,她的雨露始终能浇灌我的心尖上,那样地让我受用,我愿意一生一世听她说话,永不厌倦。
实在太乏了,有时候接梅的电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,或者当的一声电话掉落在地上,电话里传来梅焦急的“喂喂”声,或者她没有发觉,仍自顾说着什么,我已经不知道了。
梅的父亲是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,身价十几亿,是本地赫赫有名的大财主。家里姐妹三个,姐姐和妹妹已经出嫁了,唯有她,二十九岁了,仍闺于家里,父亲很为她的婚事着急,用梅的话说介绍的对象足可以装满几十辆卡车,几乎都是些有头有脸人物的子女,可她偏偏一个都没看上。说他们没有一人对她的好发自于内心,或多或少冲着她爸爸的财产和地位。
我们的相识既不轰轰烈烈,更谈不上浪漫,纯粹是一种巧合,而且巧合得有些离谱,甚至有人说是我设的一个局,真叫人啼笑皆非。也难怪有人如此想,市场经济使得原本那么多憨厚之人变得脑瓜灵光剔透,想事情更是千奇百怪。
人,奇怪的动物。有些人相处几十年,仍猜不透对方心思,就是有些过了几十年的老夫妻亦是如此,而有的人相处几天,甚至几小时,好像已相识了几十年,对方的一颦一笑,一个眼神,甚至一个小动作,你就会明白他的心思。这是不是前世的缘分呢?我不知道。
从农村长大的缘故吧,来城里工作后,仍喜欢游山玩水,没有多少钱,不能外出旅游,就常常去公园散步或是爬山。青山绿水不但洗去一身疲惫,似乎内心角落的污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。
沿着湖边走,痴痴凝望波光粼粼的湖水,那下面似乎隐藏着某些巨大的阴谋,让我琢磨不透。岸边的杨柳悠闲地荡起柳条,像玩耍的孩子们。
迎面来了一位姑娘,与这美丽的大自然倒有几分不协调,人长得倒不丑,只可惜是个残疾人,拄着棍,一瘸一拐的,年纪轻轻的,真可怜。残疾人多半自尊心极强。据说某地有人嘲笑几个哑巴,说了许多嘲弄的话,以为人家听不见,谁料其中有位哑巴观其口型猜出其意,群哑攻之,愣把那人打成重伤。残疾人的苦痛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理解,肉体的折磨,生活的不便和压力,心里总会或多或少变形。
只远远看她几眼,路过身边时便不再朝她看了,怕伤她自尊心。
一位老者慢慢游过我的眼前,望着冰冷的湖水,很敬佩他的体质。虽说不是伏天,湖里早有人游泳。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不许野游,有些人不听邪,特别是些老人,顽固得很,一年四季里,总有人冒险玩水。
我饶有兴致望着,忽听得身后咯吱一响,回头看时,见那姑娘坐在地上,兀自气恼地将手里的半截木棍撇开,嘴里骂些什么。我身后是座土丘,周围许多灌木丛,中间围着几棵秋木之类的树,我叫不出准确的名字。那些游泳的,常在此更换衣服。走过去,寻了根拇指粗的树衩,用力掰了下来,撸去褥枝,走过去递给那残疾姑娘。姑娘惊异而感激地望着我,刚要说什么,我已转身离开了。我可不想听那句‘谢谢’。我不想我的举手之劳让人家有负担,更不想什么英雄救美之类的天方夜谭。帮助就是帮助,不图任何回报。树虽说受了点伤,还不算致命,我想如果它明白,也会心甘情愿的。
肚子有些饿了,绕过湖,穿过两座拱桥,准备回去了,晚上打算炒盘土豆片,再来一瓶啤酒,一个人小酌一番。今日的心情实在轻松加愉快。
快到公园门口时,一眼看见树荫下的木凳上坐着刚才那位残疾姑娘。不想让她认出我,准备快些走过去,正门右手不远就是23路车站了。
“大哥。”她还是认出我了。
朝她挥挥手,意思叫她不用感谢,我仍然没有放慢脚步。
“大哥。”
我只好站住,算了,就让她把谢谢二字讲出来吧。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也许是被帮助人的心理需要吧。
“大哥,能不能借你的电话用一下?我想给家里打个电话,手机忘在家里了。”
哦,是这事啊。我把自己的电话递给她。电话实在太破了,用了七八年了,按键上的数字模模糊糊早看不清了。她同家里说了什么我不知道,也不想听。
“谢谢你的木棍。”递给我电话时,她望着我,清澈的双眸真像湖里的水。
我连忙摆摆手,说:“不用谢,其实根本没做什么。”
肚子实在有些饿了,想赶快回家。那姑娘却说:“大哥,你能不能帮我打辆出租车?”
哦,我想她大概累了吧。我说:“行,走,那边公交车站出租车多。哎,肢体残疾人步履之艰只有他们自己明白。
打开车门,她吃力地爬进去,鼻尖上冒出细细的汗珠,她有些不好意思,忽然又想起什么,说:“木棍,木棍,把那木棍给我。”
我拾起递给她,她朝我笑笑,我也笑了,又看见那双眼,一对清澈如湖水的眼。
她就是我的梅。
繁忙的工作,生活的琐碎,很快忘掉了残疾姑娘。直到有一天,接了一个电话,是个陌生女孩子。
我一头雾水。电视节目常常报道电话诈骗之事屡见不鲜,平日里保险公司,售楼小姐的促销骚扰电话更是令人不胜其烦,就想挂了。
“大哥,你不记得我了吗?”
“你……,我不认识啊。拨错号了吧。”
“怎么会呢,你那天给我一根木棍……”
木棍!我一下子想起残疾姑娘,吃惊道:“是你啊,可,你怎么会有我电话号码?”
“咯咯……”她笑起来,说:“你忘啦,那天借你电话给家里打过电话。”
我恍然大悟。